tp钱包安卓app|稀缺资源
怎样理解资源的稀缺性呢? - 知乎
怎样理解资源的稀缺性呢?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经济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常识经济学专业怎样理解资源的稀缺性呢?怎样理解资源的稀缺性呢,是资源绝对的稀缺吗?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可以说出两个不属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现象吗?显示全部 关注者34被浏览59,546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5添加评论分享12 个回答默认排序Prophet金融茶馆 关注首先,资源的稀缺性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先来理解一下稀缺性。稀缺的概念基于需求,人的需求是膨胀且无限的,给张三一百块砖他会盖一座房子,但给张三一万块砖他就会盖一座宫殿。砖头是稀缺资源,因为砖头的总量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简单,但它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人的贪婪导致了资源的稀缺性,而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一群人开始研究,一万块砖,到底是给张三盖座宫殿,还是给其他一百个人盖房子呢,这个问题就是经济学的定义—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绝对稀缺呢,就是这玩意地球上数量就这么多。然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所以资源绝对稀缺,现实中典型的例子:石油、住房、粮食。市场经济解决这问题的办法是价高者得,既然有无限的需求,更想要的人就愿意付出更高的代价,而欲望没那么强烈的就会付出较小的代价。这种分配模式在现实中的情况是,本身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多资源,并在拥有资源后扩大资源的稀缺性。假设,在别人都只有一袋大米的时候,我已经有十袋大米了。镇上新推出了两套商品房,我出两袋大米的绝对优势价格交换了一套商品房,藏起来不卖。这种情况下,房子变少了,稀缺性扩大了,同时在我交易出去两袋大米后,大家手里的大米多了,所以房子会涨价,一个超出两袋大米的价格,于是我在仅仅利用市场对稀缺性的反应下提高了身价。至于为什么我会在别人拥有一袋大米的时候拥有十袋大米呢?这个历史上也有例子:美国独立战争,东印度公司,新经济政策。品,你细品。相对稀缺就是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比如对沿海地区海产品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对内陆地区海产品就非常稀缺,所以在内陆海产品有相对稀缺性。市场的解决方法是供求关系的平衡和正常人逐利的心态。 内陆地区的海产品会在供给不足后价格升高,更多人愿意用各种方法往这个售价更高的地方运海产品,最终实现资源的分配。注意一下这个点,所有这一切的出发点是利益,是人的贪婪与无法满足的欲望。所以市场解决不了南北水资源不均,解决不了东西天然气不均,所以还是为这些政策感到庆幸吧,在资本主义国家是看不到的,有这个钱股票救市还来不及。文 / Jimmy编辑 / Freya编辑于 2020-05-30 00:02赞同 99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六月霜恒从前喜欢一个人,现在喜欢一个人 关注谢邀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物资,都可以理解为资源,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拥有充分的、无限的资源,例如水、食物、住房、就业等,因而资源就稀缺了。为了更好的处理资源的稀缺性,就需要对资源进行配置和更好的利用,这也就是微观经济学诞生的重要基础,承认资源的稀缺性,进而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其实,从微观经济学这个名词就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微观个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的资源配置跟利用。至于说什么经济现象不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自然是跟其相对的(非完全对立与无关联)宏观经济学,如研究一国gpd增长水平或是研究政府是否要干预经济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发布于 2020-03-04 11:16赞同 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资源的稀缺性_百度百科
缺性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资源的稀缺性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中文名资源的稀缺性内 涵资源的珍贵性概 念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目录1定义2分类3原理4案例▪资源配置▪经济学定义播报编辑资源是稀缺的。一方面,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同时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是由生产要素的稀缺所决定的。个人期望得到许多商品和追求许多目标。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第一原则,一切经济学理论皆基于该原则,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所以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需要面临选择问题,经济学理论则围绕这一问题提出观点和论证。分类播报编辑绝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相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说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常接触的稀缺物品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像空气这样可以随意得到任意数量的物品,它们是不用付费的自由品;另一类是必须通过交易手段获取的,称为具有稀缺性的经济物品,得到这些经济物品总是要付出某种代价的。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决定了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中不断做出选择,如决定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在稀缺的消费品中如何进行取舍及如何用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且只有当物品稀缺时,才能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原理播报编辑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西方经济学认为,物品和资源的稀缺性及社会必须对其有效地加以利用,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正是由于存在着稀缺性和人们追求效率的愿望,才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西方经济学看来,相对于人的需求,人类可以使用的物品和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人工制造的生产设备等,都是稀缺的,而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稀缺资源不可能满足人的无限欲望,因此,人类必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将资源有效地运用于满足人类最重要的目标上。如果所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和劳务,其数量超过人们所需要的数量,就像阳光、空气一样容易获得,那么人们就不必付出任何努力来获得这些物质生存资料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就没有任何人会关心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问题了,社会也就不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协调和解决分配问题了。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无代价地获取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资资料,现有的物品和劳务只能满足人们消费欲望的很小部分。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对任何经济活动而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换句话说,人们要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对各种有待满足的目标进行选择,以便使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率的使用。物品和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无限欲望的满足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有效率的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就成为西方经济学必须研究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探索和回答如何在稀缺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就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根本任务。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1、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3、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货币的稳定性。案例播报编辑资源配置1、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这一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以自身的满足为动机,以市场价格为信息,自主决定每种产品的购买量;生产者以利润为动机,根据市场价格决定生产的方式以及购买投入的数量;家庭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2、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含义是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指定分配规则。特征决策集中化集中决策建立在公共产权基础上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计划调节,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3、混合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的含义是指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制度。混合经济的特征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决策单位的动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社会目标信息传递既有价格自发的波动,又有计划指令的反馈。(四)混合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混合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增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混合经济条件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既定经济制度下,个人、厂商、政府和其它经济组织如何作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利用。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途径,其中心理论为“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层次,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作出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以最优的经济决策取得最大利润。第二层次,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是作为某一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需求和供给双方)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的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层次,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又要取决于所有单个市场(如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的共同作用。2、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作为总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总需求。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稀缺资源_百度百科
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稀缺资源播报讨论上传视频资源类型经济学上讲,既有限而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称为相对稀缺资源,或简称稀缺资源。稀缺资源是在零价格下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资源中文名稀缺资源类 型再生速度赶不上人类需求举 例石油、金、银、铜、宝石、玉石专业角度分析稀缺资源有一定的范围概念解释稀缺资源地球上越来越少不可再生,或者再生速度赶不上人类需求,价值越来越高的资源,例如石油、金、银、铜、宝石、玉石等资源。从专业角度分析,稀缺资源有一定的范围。如对于我国而言,稀缺资源就是那些在国民建设中国内的资源供给难以满足国民建设的需要,很大程度上需要进口。如稀土,铁矿,金矿,石油等。通常来讲,稀缺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广义上讲,稀缺资源就是能够促进系统演化的关键资源。缺少这些资源,系统演化速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但是拥有这些资源,并不能保证系统一定会演化。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那些让我们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概念之:稀缺性与资源配置 - 知乎
那些让我们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概念之:稀缺性与资源配置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那些让我们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概念之: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为时未晚生涯规划师,独立理财规划师,方法论的学习者实践者经济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让大多数人不自觉地产生”敬畏”之情的学科,我们觉得它高深莫测,枯燥乏味,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若非必要断不想自学经济学。其实,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经济学的本质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小到个人的日常选择,大到国家的政策制定,都会涉及资源配置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来剖析一二。理解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和原则,就像打开世界运行的黑匣子,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透彻地洞悉现象背后的本质。所以,不管你的背景如何,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学一点经济学的知识,它能让你活得更明白,更快乐,更智慧。那有哪些经济学概念和我们工作、生活和成长息息相关呢?从今天开始,一连四篇,我将用一个系列给大家介绍那些可以让我们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概念,看看怎样将这些经济学概念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为我们的成长助力:那些让我们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概念之一:稀缺性与资源配置那些让我们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概念之二::需求与供应那些让我们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概念之三:复利那些让我们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概念之四:博弈论系列之一:稀缺性与资源配置:怎样解决人生面临的各种稀缺?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而我们之所以需要进行资源配置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饿了想要吃饭,冷了想要穿衣,困了想要睡觉,寂寞了想要交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对人类欲望的经典诠释。但与人类欲望相对应的,是现实世界资源的稀缺性。从古至今,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在不断寻找办法解决无穷的欲望和稀缺的资源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产生前,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办法是压抑人的欲望,让欲望降低到和有限的资源相匹配的程度,各种宗教在本质上都有这个作用。而资本主义产生以后,解决这对矛盾的办法变成发展生产,缓解稀缺。无穷的欲望和稀缺的资源这一对矛盾引出了经济学讨论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生产什么?(哪些欲望需要被满足?)如何生产?(用哪些资源、什么方式去满足欲望?)为谁生产?(满足谁的欲望?)那稀缺性与资源配置这对经济学概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呢?人生就是场和稀缺的持久战虽然基本生存物资的稀缺对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来说应该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但稍稍回想一下,我们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持续地和其他各种稀缺性做斗争,并学会优化配置资源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小时候,我们几乎是在和所有的稀缺性”做斗争”,因为小小的我们总是渴望拥有全世界所有好吃好玩好看的。上学后,我们开始认识到时间的稀缺性,并开始了持续一生的和时间稀缺性做斗争的旅程。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增高,我们越来越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分配好学习、玩耍和休息的时间,既要搞定繁重的功课,又不能耽误玩耍时间,同时还得保持身体健康。时间的稀缺性让无数的学生焦头烂额。再大一点,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除了继续和时间的稀缺性做斗争外,我们又面临交流、沟通以及爱的稀缺。我们渴望有更多尊重自己、理解自己和肯定自己的人出现,偏偏这些人就好像熊猫一样稀有,越求越不得。接着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我们面临好工作的稀缺。再到谈婚论嫁组织家庭的时候,我们又面临买房买车资金的稀缺。等到一切终于都看似稳定下来,我们又不得不面临成长和发展机会的稀缺。然后待我们逐步年老,又开始面临健康的稀缺性。所以,夸张一点说,我们这一生,就是在和各种各样的稀缺做斗争。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生的稀缺怎样解决我们人生中的稀缺问题?刚才我们说过,经济学应对稀缺和欲望这对永恒的矛盾有两个着手点,一是降低欲望,二是扩展资源。这两个方法对我们来说也是适用的。但今天,我想带领大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检视和分析我们成长路上的稀缺性问题,这个新的角度比降低欲望和扩展资源更能深入问题本质,帮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持续性的成长。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临的稀缺各有不同。有的是客观存在的稀缺,比如时间的稀缺;有的则是因为我们主观认知和实际能力造成的稀缺性,比如爱的稀缺。我认为,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人生路上绝大多数的稀缺最终都可以追溯到正确的价值观和核心能力的稀缺。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我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核心能力,才造成了表面上各种资源的稀缺。借用上述经济学讨论资源配置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人生中的稀缺和资源配置问题无外乎是价值观和核心能力的问题:生产什么? --》我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如何生产? --》拥有什么核心能力和关键方法才能过上自己期望的人生?为谁生产? --》这样的人生是我真正想要的吗?三个问题中,第1和第3个问题是关于我们人生价值观的探索,第2个问题是关于能力和方法的探索。解决了这三个关于价值观和能力方法的问题,就能解决人生中大部分关于稀缺性和资源配置的问题。A先生和B先生的故事A先生事业有成,经济状况良好。但他总都觉得自己缺钱,因为在他的价值观中,金钱和地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无论他现在已经拥有多少财富,他都发现周围有很多比自己富裕得多的人,于是他不停追赶,陷入金钱稀缺的陷阱而无法自拔。我们周围不乏A先生这样的人。对他们来说,无论赚多少钱都是不够的,金钱永远都处于稀缺状态。但这种稀缺性本质上不是金钱的稀缺,而是正确价值观的稀缺。不调整好价值观,就永远无法解决这个所谓的稀缺问题。B先生刚毕业不久,这个阶段对他来说最稀缺的也是钱。不像A先生,B先生确实是不够钱花,租房要钱、交通要钱、应酬要钱、谈恋爱更要钱。B先生到处打听工资高的工作,希望能解决自己缺钱的问题。但深入问题本质,A先生面临的其实也不是钱的稀缺,而是核心能力和方法的稀缺。补足了赚钱的核心能力,掌握了创造财富的正确方法,A先生就会发现,钱对自己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说正确价值观和核心能力的稀缺,造成了我们人生中大部分的客观稀缺,并导致我们盯着稀缺不放,陷入越缺越想要而越不得的陷阱。不要陷入稀缺的陷阱哈佛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在他们合著的畅销书《稀缺》中,通过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阐述了陷入稀缺陷阱导致的人生恶性循环。两位专家认为当代社会稀缺的本质并非客观物质的稀缺,”稀缺”与其说是资源问题不如说是心理问题,因为影响我们的往往不是客观资源的稀缺,而是稀缺的心态。这种心态会侵占我们的思考带宽,让我们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陷入稀缺不断加深的恶性循环。所以面对稀缺,除了本能地去追求更多,我们最需要做的,其实是问问自己:这个稀缺真的是我需要的吗?我能不能从别的角度,比如从价值观和能力的角度来解决这个稀缺问题?以下三步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第一步:梳理价值观什么对我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我认为的这个稀缺是一个真实的稀缺吗?或者只是一个伪稀缺----我其实并不需要这个所谓的”稀缺”?第二步:深挖原因如果是一个真实的稀缺,那造成这个稀缺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将稀缺的原因归咎于资源太少,并盯着稀缺的资源不放。但通过更深入的分析,我们会发现造成稀缺的关键大多在于我们自己。第三步:去别的地方找解决方案就像《稀缺》一书中所说,紧盯稀缺往往并不能解决稀缺,我们需要跳出稀缺去找解决方案。这和李笑来老师的”钥匙总在别处”理论很像,笑来老师认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挂在锁孔上,否则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更多地是在别处,我们需要放宽视野,从问题中跳出来找答案。所以解决稀缺的方法不是一味地去创造更多,跳出稀缺看问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社会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需要解决资源的稀缺性和配置问题。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小小的经济体,需要解决人生中面临的各种稀缺问题。不同的是,社会总体资源的稀缺是客观存在、硬性的稀缺,而我们每个人面临的资源稀缺则是有弹性,可以通过灵活的认知和创新的方法去解决的稀缺,问题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掌握核心能力与方法,这能让我们受益一生。【为时未晚】关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It's never too late.编辑于 2017-10-09 22:35经济学常识个人成长职业发展赞同 1007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稀缺资源,是如何被分配的?_腾讯新闻
稀缺资源,是如何被分配的?_腾讯新闻
稀缺资源,是如何被分配的?
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纽约州州长科莫3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纽约州已经从中国订购了1.7万台呼吸机,每台2.5万美元。但该州预计只能得到2500台,因为加州、伊利诺伊州以及联邦政府都订购了同样的呼吸机。科莫还指责联邦应急管理署抢购呼吸机。
此前,纽约州长曾请求特朗普援派3万台呼吸机,然而只收到了“会给400台”的口头承诺。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再这样下去,纽约可能要重演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悲剧——要选择谁来使用呼吸机。
东方君和所有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一样,对此深感痛心。道德伦理向残酷的现实臣服,这种种人间炼狱般的残酷,跟日本电影《楢山节考》的情节如出一辙。
对稀缺资源的分配和争夺,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进程。
什么是“稀缺”?一是资源、生产要素或产出是有限的;二是它们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稀缺资源是如何被分配的?背后有怎样的规则和逻辑?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国际关系系副主任黄琪轩在《政治经济学通识:历史·经典·现实》一书中,将如何分配稀缺资源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横向的分配,一类是纵向的分配。
文 | 黄琪轩
“稀缺”(scarcity)是社会科学中的关键概念。经济学家关注稀缺,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也非常关注稀缺,因为不仅经济资源是稀缺的,名誉声望和政治职务同样是稀缺的。
什么是“稀缺”呢?简单来讲,它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资源、生产要素或产出是有限的;二是它们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们先来看构成稀缺的第一个要素:资源是有限的。
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非物质资源,如果它们能无限地供应,那就构不成稀缺。空气对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它的供给是无限的,因此长期以来,空气不是稀缺资源。尽管这个地球上有大量的水,但洁净的饮用水却是有限的;世界上有10 亿人喝不上洁净的饮用水,每天,世界上有上千名儿童因缺乏洁净的饮用水而死亡。因此,洁净的水是稀缺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物质资源的稀缺性随处可见。此外,不少非物质资源也往往是有限的,比如荣誉,每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选是有限的;数学界的菲尔兹奖每四年才颁发一次,而且只授予年龄在 40 岁以下的数学家。总之,要构成稀缺,资源需要是有限的。
构成稀缺的第二个要素是社会需要,也就是它有用。
尽管不少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当人类社会对它没有任何需求时,它就构不成稀缺。比如在中国的西藏,鱼类尽管有限,但是藏族同胞不吃鱼。因此, 由于缺乏社会需求,也构不成稀缺。不少自然资源,比如金属铀的储备是有限的。20 世纪60 年代,由于黄金储备短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考虑过是否有可能用铀代替黄金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在人类能够利用铀之前,我们对这一贵金属没有需求,也就谈不上稀缺。
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资源都是稀缺的,那如何来分配这些稀缺资源呢?
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办法,比如:靠暴力掠夺、靠权威、靠投票、先到先得、论资排辈、靠绩效、靠交换等。
第一种办法是靠暴力分配稀缺资源。
在人类历史上,人或者国家常常诉诸暴力来获得稀缺资源。《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讲述的是为了争夺美女海伦而引发的一场战争。美女是稀缺的,而争夺这一稀缺资源的方式是战争。1846 年到 1848 年,美国和墨西哥爆发了战争,起因是美国想买墨西哥的土地,遭到墨西哥政府的拒绝。在战争中为美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尤利塞斯·格兰特指出:这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发动的最不义的战争之一。墨西哥的谈判代表也指出:一个国家因为邻国不愿意将领土卖给自己,便发动了一场战争,这是史无前例的做法。
美国通过此次战争,获得了新的领土,包括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内华达和犹他州等。领土是稀缺的,所以人类历史上常常可见诉诸武力来获得稀缺的领土。
第二种办法是靠权威来分配稀缺资源。
在地理大发现时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未开发的海外区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相持不下。1493 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出面调停,他将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 100 里格的子午线定为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该线以西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则归葡萄牙,这条线被称为“教皇子午线”。裁定海外殖民地的势力范围是由教皇这样的权威来完成的。当资源稀缺的时候,权威的分配与裁决是解决稀缺资源争执的重要方式。
第三种办法是靠投票来分配稀缺资源。
例如,在古希腊的选举中,群众用呼喊声的大小来表示他们对候选人的支持程度,获得更高呼声便可以在选举中获胜。冀鲁豫边区曾实行过“豆选”。当时要选正、副村长两人,但是候选人有六名,岗位是稀缺的。由于抗日根据地的群众 90% 都是文盲,边区政府就把豆子发给选民,每个候选人身后放一只大碗,选民赞成谁,就在谁的大碗中丢一颗豆子。谁获得的豆子多,谁就当选。
第四种办法是按“先到先得”原则来分配稀缺资源。
美国的土地资源比欧洲更丰裕,19 世纪时,大量欧洲移民横跨大西洋到美国寻求机会,土地成了他们争夺的对象。汤姆·克鲁斯 主演的电影《大地雄心》就讲述了一位爱尔兰移民去美国寻找自己土地的故事。当时的一项规矩就是先到先得。枪声一响,那些无地的移民使出浑身解数,迅速跑到一块无主的土地上,将手中执有的旗帜插到那里。谁先在一片土地上插上旗帜,这块土地就属于谁。
淘金热时期的故事如出一辙,谁先占领这块土地,那里的金矿就归谁。在这样的规则下,速度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重速度而轻安全的选择就是对“先到先得”分配规则的回应。因为在很多时候,快速行动会让你抢占先机。
第五种分配稀缺资源的办法是论资排辈。
日本企业内部长期实行“年功序列”制度,这意味着资历老的员工可以得到更丰厚的薪酬。而在日本历史上,年龄太大可能还会成为获得稀缺资源的负资产。曾获得戛纳电影节大奖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讲述了发生在古代日本信州一个贫苦山村的故事。由于没有余粮,那里的村民难以供养老人。于是,村子里面形成了一条规矩:当老人 70 岁的时候,就由其子女背到山上,去见山神。这样做就是任由老年人自生自灭,把剩余的口粮留给后代。
《楢山节考》剧照
第六种分配稀缺资源的办法是靠绩效。
历史上,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就是靠考试 (科举制) 来分配资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批读书人一辈子皓首穷经,通过考科举来竞争资源。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得知中举后,居然高兴得发了疯。奥运金牌也是稀缺的,运动员们为了夺取金牌,必须要做到“更快、更高、更强”。有时候,为了在运动场上有更好的表现,他们不得不以损害自己的健康为代价。
1972 年到2002 年,美国橄榄球运动员的体型明显增大。1972 年的超级碗赛事中,进攻内锋的平均体重已经高达 248 磅 ;到了 2002 年,超级碗的攻击锋线平均体重又增加到 304 磅;而达拉斯牛仔队的阿伦·吉布森 的体重更是高达 422 磅。想进入赛事名单的前锋食量都奇大无比,为了获得更好的赛事成绩,他们把自己变成了 400 磅的人肉盾牌和破城锤,他们不再敏捷,不再迅速,不再会用脚的力量。
第七种分配稀缺资源的办法是交易。
不同资源的持有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交换。1803 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州;1867年,美国花了 720 万美元从沙皇俄国手中买下了阿拉斯加。对美国、法国和俄国而言,这是你情我愿的交易行为。纽约寸土寸金,而帝国大厦更是纽约的关键性地标,商业价值突出,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的公司就曾高价买下帝国大厦。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产品和服务,公司购买原料,大都属于市场交易。
上述七种并没有穷尽分配稀缺资源的办法,这项清单还可以列得更长。这些办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横向的分配,一类是纵向的分配。
日常生活中购买食品、地产、股票等市场交易活动就是典型的横向分配,它遵循的是交易原则,主要依赖市场进行,这是靠自愿的交易来分配资源。
纵向的分配主要依赖政府进行,它靠强制力来分配稀缺资源,典型的模式就是靠暴力、权威、命令来完成分配。这样的分配可以罔顾个人意愿。我们可以将上述稀缺资源的分配方式视为一条横轴、一条纵轴。横轴与纵轴的互动、国家与市场的互动就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有哪些? - 知乎
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有哪些?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热点话题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有哪些?爱博现在这个时代,稀缺的社会资源有哪些?显示全部 关注者14被浏览11,357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添加评论分享6 个回答默认排序百万打板笔记心若无物,洞穿全局 关注稀缺资源是一些用途多样,但是却比较稀少的资源,比如说稀土,金属锑,金属钡。金属锗是在1889年在德国首次被发现的,它是半导体的原料,它虽然属于金属,但是却又不完全是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上,它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因为这一原因,它也拥有了许多非金属所具备的性质。它是一种颜色较浅的灰色金属,硬度与金刚石差不多,但是却没有金刚石那么硬,它之所以硬度这么趋近于金刚石,原因便是在元素周期表上,它的元素排列周期是与金刚石无限趋近的。它的使用量并不大,但却依旧成为了稀缺资源,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在地壳里的含量很少,达到了万分之七。金属镓的颜色比较特别,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去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准确来说是银白色,它都熔点很低,大概在29℃左右,也就是说,人的体温都有可能使它融化,但是想要他沸腾却不容易,因为它的沸点在2400多度。它相比于金属锗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多,可以达到万分之十五左右,但是它却比金属锗还要稀缺,原因便是它分布得十分广,就算某块土地中含有镓,但是数量却是极其的少。金属钼相对于前面几种资源就不那么稀少了,但是它相比于前两种却是更加的重要,人体和植物内部都需要金属钼,否则植物会死亡,人体也会出现问题。一、锡业股份21年三季报营业总收入为432.14亿,同比增长21.09%21年三季报净利润为17.96亿,同比增长293.01%公司是一家百年历史传承和秉承新时代发展使命的以锡为核心的矿业企业,前身成立于1883年清朝廷拨官款创建的一个旧厂务招商局,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大型的锡生产加工地。二、厦门钨业21年三季报营业总收入为221.72亿,同比增长72.95%21年三季报净利润为9.95亿,同比增长169.81%在稀缺资源方面,公司主要专注于钨的生产和研发,钨行业是周期性行业,公司已成为了国内外最大的钨冶炼产品加工企业,以及最大的钨粉生产地之一,拥有完整产业链。三、紫金矿业21年三季报营业总收入为1689.76亿,同比增长29.55%21年三季报净利润为113.02亿,同比增长147.19%公司稀缺资源的产量位列我国前三名,分别是矿产金、铜、锌等的产量,在国内拥有一批重点矿山和国外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矿山。以上数据内容只是个人看法,不分排名先后,不做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编辑于 2022-03-04 09:40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知乎用户EG8XtQ 关注啥也不缺,就缺美女。发布于 2021-09-04 12:05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主流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假设,那么资源为何稀缺? - 知乎
主流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假设,那么资源为何稀缺?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文化经济学人类学现代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假设,那么资源为何稀缺?认为资源充足的文化真实的存在于地球上,比如马歇尔·萨林斯的《石器时代经济学》中就描述了以布希曼人为代表的认为资源丰裕的文化。 由此可见,“资源稀缺”并…显示全部 关注者114被浏览28,040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81 条评论分享57 个回答默认排序Karas波士顿大学 经济学博士 关注稀缺这个描述不太精确,它有点主观色彩。苏格拉底和第欧根尼那样的人肯定不认为资源是稀缺的。主流经济学需要的假设是:资源是有限的。只要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资源的边际好处永远是大于零的,那么就存在“如何最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这个问题。那么,如果资源既不稀缺也不有限,经济学还能不能存在呢?即使是在伊甸园里,亚当仍然面对“吃智慧果还是不吃”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决策理论问题。当然,这要求亚当具有自由意志,而亚当在吃掉智慧果之前有没有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和莱布尼兹有不同的看法。总之,就算资源不稀缺甚至无限,寄托于工程方法的主流经济学还可以依赖无约束最优化存在。甚至当人没有自由意志的情况下,主流经济学也可以依赖动力系统存在。有点偏题了,要说为什么从资源不稀缺转变成了资源稀缺,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人的偏好和生产力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们只从饮食、居住条件和性中获得效用。这种情况下,一个饱暖的、有交配权的原始人已经到达了餍足点,扩大选择集(更多的食物、山洞、配偶)并不能进一步提高最优效用,所以他主观上不会认为资源稀缺,虽然资源事实上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获得效用的渠道越来越多,尤其糟糕的是社会地位(炫耀性消费)也进入了偏好。这种情况下扩大选择集总是能让人的最优效用提高,所以资源看起来是稀缺的。因此,卢梭号召大家放弃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返回自然。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上的那两年,大概也不会觉得资源是稀缺的;当他离开瓦尔登湖后,就不好说了。发布于 2022-01-28 13:06赞同 5822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知乎用户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经济学本身的研究内涵与外延,直接触及到了“经济学本身研究什么,经济学有着什么样的性质”这种元问题。 @Karas 老师也给出了相当不错的解读,本回答做一点补充。另外推荐一下本回答所主要参考的莱昂内尔·罗宾斯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本基于伦敦传统的经济思想小册子,能够为理解相关讨论提供许多帮助。简单来说:经济学的研究话题转移到了“稀缺性分析”之后,我们对资源的定义便具有着“稀缺”的要求,不稀缺的东西在经济学的框架内就不应被当作资源来进行分析。一、资源稀缺何以定义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假设,这一前提本身便是经济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诸多经济学家在反思了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程之后对经济学所下的这样一个总结性的,也是指导性的定义:“经济科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在配置稀缺手段时所表现的形式。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二、唯物质福利的经济学定义与“稀缺经济学定义”相对应的,根据罗宾斯的说法则是经济学的“唯物主义”定义,诸如马歇尔[1]的“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物的学问,它研究和发展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坎南[2]的“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解释人类物质福利赖以存在的一般原因”。庇古[3]则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福利,而经济福利则被定义为“能与货币这一衡量尺度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的那部分福利”。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很约翰·穆勒,而庇古本人最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也便是“庇古税”,一种以货币为手段的福利转移工具。这一“基于物质福利”的定义某种意义上也是重农主义影响的残迹,一种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之下,对物质资料生产本身的重视。这一倾向在亚当斯密的著作当中其实也有一定的体现,在巴黎期间,斯密也曾就《国富论》[4]当中的部分观点征求过魁奈、杜尔哥等重农主义这的意见。(法国的重农主义学派对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三、两种范式的迭代,以及对资源稀缺的解释然而,“基于物质福利的对经济学的定义”为什么被抛弃了呢?“基于资源稀缺”的经济学为什么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回答了这个问题看,我们便能够理解,为何资源稀缺。在“经济学是基于物质福利的学科”定义之下,人类的活动便可以区分为“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非经济的”活动,但是在这里仍然有一个在“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之间进行抉择的问题,因为人们的时间本身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目的和满足目的所需要的资源则可以是无穷无尽的。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学并不关心目的本身,而更在乎稀缺资源在不同目的之间的配置手段。一个人可以有美学的追求,于是便将其所有的闲暇时间投入于创作当中,这是合乎经济学逻辑的,尽管这种行为无助于提升世俗实用主义观念下的“物质生产福利”。在这里,罗宾斯强调:多样性的目的本身并不一定会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如果我们有充足的资源完成不同的事情,那么我的行为方式就不仅仅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涅槃不一定是唯一的极乐世界,仅仅需要完全满足所有的需要即可,但是此时我们便无法满足一开始对经济学本身的定义。当然,我们知道,现实并不是如此运作的,于是当时间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有限并且能够选择使用,而且按照重要程度加以区别的时候,行为便表现为选择的形式。所以从当前“主流经济学”的学科自我定义来说,稀缺的才能够在经济学的视角当中被定义是资源,而资源正是相对稀缺的那类事物,一个套套逻辑(tautology)。从此处出发,我们便能推导出几个在现代经济学里面极其重要的概念(或者是原理):资源有限而无法满足所有目的(有限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投入更多资源所能得到的结果总是更好的(资源的边际回报大于0)人们需要配置稀缺手段并且通过选择而表现自己的偏好,而这种偏好结构则是后续诸多分析的基础,而不是某种东西的导出(偏好序)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现在我们再重新读一下这句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便是经济学所给我们的另一重视角,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人们的美好愿望处在现实的理想彼岸,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便推动着永不满足的向上车轮。四、一些额外的讨论与思考这里我们对前面的回答进行一点补充:一)经济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 这一点是我与前面几位答主有分歧的地方。罗宾斯对这一点批评的比较狠,“毫不夸张地说,当前对文明的主要威胁之一,就是受过自然科学训练的人看不清经济学与技术的区别”,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经济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受过专业训练的相关科工人员眼中也并不是那么地明晰。 生产技术应该归类于给定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能够影响着不同经济货物的相对稀缺性。[5]经济学不会对目的过问,同时在分析的过程当中,技术手段应当是已知的前提,于是我们才能够做出相应的选择。当然,技术问题更多考量转化的效率与对客观世界的利用能力,经济学是在不同目的之间进行稀缺手段的配置,而工程问题则涉及不同手段满足一个事物的不同功能。工程问题与经济问题都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不可否认,工程问题里面就存在这样许多的考量,诸如不同的参数指标之间的权衡,以及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这是经济思想在工程实现当中的应用。但是这些具体的参数则依赖于具体的技术手段,也就是生产力条件。引用迈尔教授的说法便是,“只有一种目的和多种手段时,发生技术问题,而有多种目的和多种手段时发生经济问题”。 从经济学的短期来分析,技术可以被看做是不变量。而从经济学的长期来分析,技术本身也是一个可以提升的进步量。技术固然能够改变我们的利用效率,但是也很难改变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以及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目的之间进行配置的选择本质。 假设鲁滨逊[6]手里的木头有限,而他需要用木头做很多的事情,要用木头生火,要用木头修建栅栏,也能够利用木头烧炭。如果鲁滨逊能够改进其烧炭的技术,或者修建栅栏的技术,能够利用更少的木头满足其需求,也并不能改变木头有限的情况,他仍然需要在不同的目的之间进行配置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情况。拿破仑为了凸显其地位,其皇冠与餐具都用铝来制造,尽管现在的我们知道使用“廉价”的铝来作为餐具,就像是用铅来做酒壶一样糟糕,而引用富含镭的矿泉水则更是重量级...这些案例仅仅说明,技术手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影响人们的偏好(簇拥或追捧),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这些决策行为虽然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并不理智,但是确实符合经济学本身的分析框架。甚至我们可以假想,如果核聚变技术被突破能够落地,但是由于地球有限的散热效率,人类仍然需要思考能量的合理利用方式,在不同目的之间进行稀缺配置,正如同现在的碳排放指标一样。二)经济学能否脱离市场而存在 这一点我并没有看到其他的答主涉及到,不过出于个人的兴趣来讨论一下市场经济的引入对于资源稀缺性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没有交换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还是否能够存在。首先通过之前的鲁滨逊的案例我们可以的得到,哪怕是与世隔绝的个人,只要其能够掌握的资源不能满足他所有的需求,那么他便需要做出稀缺配置,便需要进行经济学意味上的考量。 我个人认为,交换本身的目的便是“互通有无”,通过交换来将个体“较为充裕的资源”换取个体“较为稀缺的资源”,从而完成资源在社会层面上的配置优化。于是,此时某个人讨论某种东西是否为资源,并不仅仅需要考察某资源对该个体是否是稀缺的,而应该考察该资源在该个体所触及到的交换体系内,是否具有稀缺的属性。对鲁滨逊来说,金银并不是稀缺品,如果注定要在孤岛上度过一生,他会愿意用所有的金银换取一箱烟草或朗姆酒。然而当他重返社会体系之后,金银便能够通过交换体系换取多得多的朗姆酒与烟草,在社会的需求之下,金银又重新变成了稀缺品。于是我们便可以进一步理解,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在市场的体系内,可供整个社会调度的资源总量,与社会全体所需求的资源总量,形成了市场供需两端,借助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形成全局的与局部的均衡价格度量体系。他人之欲望促成了我们的分工,诸多微观个体选择之加总,便涌现出宏观的市场体系,这也是亚当斯密作为一个苏格兰思想家所做出的论述与推演,也便是现在我们所学习的经济学之源头。参考^《经济学原理》马歇尔著 第一页^《企业经济学》第25页^《福利经济学》第3版,第1页^这里推荐@Rong Jianxin的相关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5384690/answer/1489213840^可参考奈特发表于AER上的文章,《近来人们所讨论的经济科学》^可以参考“鲁滨逊经济学”编辑于 2022-02-13 11:47赞同 29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稀缺(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_百度百科
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稀缺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4个义项)添加义项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稀缺[xī quē]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稀缺(scarcity),并不是绝对的数量多少,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多寡,即有用的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的。简而言之,长时间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而“稀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商品或人才的“价格的不断攀升”。稀缺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经济物品的稀缺并不意味着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这样一种稀缺物品,必须自己生产或用其他经济品来加以交换。中文名稀缺外文名scarcity目录1含义2经济学含义含义播报编辑“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有人说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是稀缺,也有人说只要满足其一就是稀缺。其实我觉得可以中和一下。首先,稀缺资源代表着有一定的需求性和稀有性。所谓“稀缺性资源”,就是少而珍贵的资源,物以稀为贵,所以有用的东西其价值一定不菲,但一些艺术界中值得珍藏的东西,它的使用价值很高吗?不一定,但它的历史纪念意义必定非凡。所以一些实用性不高的东西要想成为“稀缺”资源,首先数量少是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人欣赏,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想当年的和氏璧,刚出土时并没有人欣赏,而后成了玉玺却是稀世奇珍,就是这个道理。经济学含义播报编辑在西方经济学中: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规律。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欲望,有限的资源就是稀缺。稀缺是指这样一个状态: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家都不会否认,尽管经历了两个世纪的经济增长,美国的生产能力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每个人的欲望。如果将所有的需要加总起来的话,你立刻就会发现,现有的物品和劳务根本就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消费欲望的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的国民产出须得扩大很多很多倍,才有可能使的普通的美国人都能达到医生或联赛棒球手那样高的生活水准。更何况是在美国以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和亚洲地区。那里,成千上万的人甚至还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稀缺也可以人为制造,可以使某种物品提高知名度,并因此引发抢购。如现行的“饥饿营销”。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人民日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观点--人民网
首页
党政
党网 ・ 时政
人事
反腐
理论
党史
党建
要闻
经济 ・ 科技
社会 ・ 法治
文旅 ・ 体育
健康 ・ 生活
国际
军事
港澳
台湾
教育
房产
科普
观点
人民网评
三评
人民财评
人民来论
人民访谈
互动
领导留言板
党建云
强国论坛
维权
可视化
视频
图片
图解
地方
京
津
冀
晋
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鹏
雄安
举报专区多语言
|
合作网站
毛主席纪念堂
周恩来纪念网
邓小平纪念网
人大新闻网
工会新闻网
中国侨联
学习强国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全国哲学社科工作办
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
旗帜网
国家保密局
人事考试网
科普中国
知识产权
中国城市网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登录
退出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领导留言板
强国论坛
人民视频
人民智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汽车报
中国能源报
健康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网
讽刺与幽默
中国城市报
新闻战线
人民论坛
环球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周刊
旗下网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球网
海外网
人民图片
人民视觉
人民网研究院
人民网>>观点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人民日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陆 昊
2021年01月15日06: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既是破解保护与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更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
深刻认识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意义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蕴含着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又突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底线要求。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大都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使用。必须从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抓起,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既要考虑资源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坚持节约优先,不断提高资源本身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更要考虑资源利用涉及的人与自然关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为资源开发利用划定边界和底线,控制人类向自然无度索取的不合理欲望,限制人们过度利用自然的不合理行为。
已取得的主要工作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
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发生重构性重大变革,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基本形成,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制度开始确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
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56万亩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实行新的管理方式,2018―2019年全国共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建设用地722.9万亩,盘活利用闲置建设用地169.7万亩;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资源消耗2018年比2015年下降29.8%;海洋生物、能源和海水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原油和煤层气采收率、有色金属矿产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等重要指标显著提升,矿山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升,建成绿色矿山953家。
生态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开展三江源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1处;“十三五”以来天保工程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687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3413万亩,2014―2019年退耕还林还草6683.8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2610万亩,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五年监测期“双减少”。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渤海生态修复,已整治修复海岸线220公里、滨海湿地10.5万亩。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尚未改变。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我国耕地保有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2019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048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油气、铁、铜等大宗矿产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外依存度高;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资源粗放利用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建设仍以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为主,2018年全国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146平方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317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上限;2018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0.52吨标准煤,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5.6立方米,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倍。
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依然严峻。海洋生态系统问题比较突出。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滨海湿地面积消失57%,红树林面积减少40%,珊瑚礁覆盖率下降。海洋自然岸线占比明显下降。因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渤海等近海区域大型鱼类资源大幅减少。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生态受到影响。洞庭湖、鄱阳湖等长江流域湖泊面积大幅萎缩,导致淡水蓄水能力明显下降,大量淡水直接入海。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不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口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华北地下水超采区面积18万平方公里。过度农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018年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达10.2%。2018年我国人工林面积12亿亩,超过森林总面积的1/3,且不少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少农业开发和建设占用挤占或损毁生态空间。从历史上看,农牧交错带地区大量耕地是通过开垦优质草原、森林、湿地形成的。全国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表明,2019年全国种植土地(含果树等经济作物)、建设用地(含设施农用地)均比2015年有所增加,全国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全国矿山开采占用、损毁土地问题比较严重。
“十四五”时期工作举措
“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权委托代理试点,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总结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对委托省级政府管理的国家公园,探索以地方为主、中央监管的总体路径。建立自然资源权利体系,推动国有森林、草原、农用地有偿使用改革取得进展。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土地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
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以地球系统科学和自然资源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以地下资源层、地表基质层、地表覆盖层和管理层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系统开展全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查清我国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真实状况,揭示自然资源要素相互关系和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全面推开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按照突出安全功能、生态功能,兼顾景观的次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注重生态系统的水平衡,特别是降雨量、地下水和水蒸发之间关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生态保护补偿标准,鼓励探索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生态产品供给的政策措施、产权安排和运作模式。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示范,加大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力度。
加强国土空间科学管控。立足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编制并实施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同时,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按照科学、简明、可操作的原则调整优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管控规则。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其他区域,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对铀矿、油气等特殊矿产勘查开发活动实施差别化管控政策。对生态红线以外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按相关法律和规划明确管控规则。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强化监管和执法督察。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以国土三调摸清耕地资源家底,从自然地理格局、土壤条件等角度制定新的耕地质量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科学确定土地分类标准,减少地类内部交叉,既加强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用途管制措施,也加强农用地内部耕地向林地、园地、草地、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等转化的用途管制措施,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粮田非粮化”。继续盘活存量,加快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倾斜,提高各类行业用地的节约集约标准,推进土地复合利用,深化土地计划、审批等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发挥水资源价格调节功能,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
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海洋资源,编制实施海岸带保护和开发规划,健全海洋牧场建设标准,开展潮流能并网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示范,实施深海矿产开发重大科技专项。继续开展“蓝色海湾”工程,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海洋氧气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矿业节约集约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完善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强制性标准,完善油气区块退出机制,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对油气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
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机制。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和税费政策,加大对节地、节水、节能、节矿的经济调节作用。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包装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有机衔接,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因地制宜推动工业生产过程协同处理生活废弃物。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5日 09 版)
(责编:白宇、董晓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客户端下载
人民日报
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领导留言板
人民视频
人民智云
人民智作
热门排行
1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人民时评)2“不怕苦、能吃苦”(人民论坛)3人民网评: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注入…4人民网评:安全生产无小事,须臾片刻不可松5人民网评:借“土地改良”盗沙牟利,发展…6人民网评:全面立体真实展现社会主义新西藏7书写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篇章8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深入学习…9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人民论坛)10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第一步(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分享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返回顶部